逆勢增長的商業模式(全球經濟的動蕩中逆勢成長)
時間:2024-09-25
點擊:151次
什么商業模式可以真正實現逆勢成長?是層出不窮的消費新方式?是技術的硬核創新?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昨天舉行的一場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2019年度論壇上,該研究所聯席所長鮑勇劍教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任何商業模式都有社會維度,在今天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中,假如要找市場機會,就要尋找一些大家都愿意一起來共同除錯的問題,從中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
本次國際學術論壇由復旦大學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與復旦創投協會、復旦emba項目共同策劃,聚焦“從不確定到漸確定:在全球經濟的動蕩中逆勢成長”的主題。
當前商業環境的復雜化讓未來的企業經營更具不確定性,但是“只有想不透的問題,沒有找不到的方法。一切不確定性都有漸確定的道路”。鮑勇劍指出,沒有任何的商業是生下來就是成功或者是失敗的。商業模式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從有沖突,有矛盾的地方開始,逐漸變成大家都愿意接受,大家都熱愛的商業模式,“我們看順風車,共享單車等等商業活動,從無到有的建立的過程,往往只看到了經濟的一面,忘記了社會的一面。只有在概念、價值觀上,廣大消費者、利益相關者愿意去接受了,這些活動才能逐步成長起來。然而,當這些企業忽略了商業模式中的社會屬性后,最終的命運我們都看到了。”
他表示,所有的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社會學的維度,關鍵是要從大家都關注的問題,變成大家都愿意一起來共同除錯的問題,再逐漸變成穩定的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企業要基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面對并解決社會問題,通過大眾的共同參與,來進行該問題的除錯。”
“說到市場機制,不得不想起亞當·斯密。很多人只是記住他在1776年所寫的《國富論》和市場機制的建立。但很多人忘記他在1759年寫過另外一本書——《道德情感理論》。亞當·斯密在寫《道德情感理論》的時候,最關注的問題和他在后來寫《國富論》關注的問題其實是一致的。他并不是關注市場如何讓個體的企業富裕起來,而是在有這么多人吃不飽的情況下,是不是市場機制能夠創造一個擁有更豐富資源的社會,從而解決那些人的溫飽問題。”鮑勇劍進一步闡述了商業模式中的社會維度,“在亞當·斯密構建的理論系統中,很重要的是用市場機制所創造的財富來解決公益上的矛盾問題。當我們只從工具的角度去看市場機制的時候,就很可能一次又一次落進了商業模式的陷阱。”
在鮑勇劍看來,創業投資機構其實和創新企業異曲同工,“創投的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制造焦慮和消除焦慮。什么叫制造焦慮和消除焦慮?就是找到好問題,使人們在這些問題上產生共識,能夠找到這些大家都共同愿意接受的問題和愿意接受的答案。”
他表示,有問題永遠是好的,“有問題后,企業才能從消費者不滿意的地方入手,從而去持續降低不滿意度。有一類問題是可以得到最終解決的,還有一類問題無法達到完全滿意的,只可能持續降低不滿意度。今天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中,假如要找市場機會,就是要尋找到后一類的問題,形成逆勢增長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