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散貨船運輸市場的運價指數
時間:2024-07-06
點擊:104次
1.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
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altic dry index,簡稱bdi)的前身是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altic freight index,簡稱bfi)。
bfi是由若干條傳統干散貨船航線的運價,按照各航線在航運市場上的重要程度和所占比重加權合成的綜合性指數。它是1985年隨波羅的海國際運價期貨交易市場(baltic international freight futures exchange,簡稱biffex)的設立由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編制發布的,雖然bfi已成為世界干散貨航運市場行情的晴雨表,是航運經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指數,但它主要還是作為一種期貨交易的工具而設立的。bfi最初由13條航次租船航線組成,后經幾次調整,1998年調整為11條航線,即包括航次租船,也有定期租船;以糧食、煤炭、鐵礦石為樣本貨種;采用巴拿馬型船(5萬~7、8萬載重噸)和海岬型船(9萬~15萬載重噸);選擇航線覆蓋全球,重點突出太平洋航線和大西洋航線。bfi以1985年1月4日作為基期,基期指數為1000。
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有一個由若干家會員公司組成的小組。這個小組最先由倫敦的8家會員公司組成,現發展成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3家會員公司。這個小組負責計算當天的波羅的海運價指數。每天早晨,這13家公司將推測的當天各條航線運價和日租金水平單獨提交給小組,各公司相互之間對提交給小組的運價或日租金水平嚴格保密。小組從這些公司提交的各航線運價或日租金水平中,減去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分別計算出各航線的平均運價或日租金水平。用各航線的平均運價和日租金乘以換算常數,即可得出各航線的換算指數,將各航線的換算指數相加,就是當天公布的波羅的海運價指數。可以說波羅的海運價指數是一個估計值,而不是實際值。
1999年11月1日,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為進一步揭示干散貨市場的供需態勢,把bfi更改為bdi。bdi由35條典型干散貨航線組成,覆蓋靈便型、巴拿馬型和海岬型三大干散貨船型運輸市場。
2.波羅的海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hi)
波羅的海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altic handysize index,簡稱bhi)是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1996年在bfi的基礎上推出的一個衡量干散貨運輸市場靈便型船運價變化態勢的價格指數。bhi以靈便型船為統計對象,有效彌補了bfi指數的缺陷。bhi全部采用定期租船合同范本,采樣船舶船齡不超過15年,覆蓋太平洋、大西洋、遠東/歐洲、美灣/歐洲、巴西/歐洲航線。bhi以1997年1月7日為基期,基數定為1000。
3.波羅的海大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hmi)
波羅的海大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altic handymax index,簡稱bhmi)是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2000年10月推出的又一個反映干散貨船運輸市場運價變動的價格指數。波羅的海運價指數和期貨小組會議決定bhi于2001年1月2日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大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hmi,bhmi采用航次期租的形式。
4.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bpi)
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baltic panamax index,簡稱bpi)是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于1998年12月21日發布的。涉及7條航線:美灣至西北歐區域單航次租船,跨大西洋返往航次期租,美灣至日本單航次租船,歐陸至直布羅陀、美灣單航次租船,美西至日本單航次租船,跨太平洋往返行次期租和遠東至歐陸航次期租。
5.波羅的海海岬型船運價指數(bci)
波羅的海海岬型船運價指數(baltic capesize index,簡稱bci)是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于1999年4月26日發布的。涉及11條航線:漢普頓——鹿特丹(煤炭),圖巴朗——鹿特丹(鐵礦),圖巴朗——北侖/寶山(鐵礦),理查德灣——鹿特丹(煤炭),澳西——北侖/寶山(鐵礦),紐卡斯爾——鹿特丹(煤炭),博利瓦爾港——鹿特丹(煤炭),跨大西洋往返航次期租,歐陸至遠東航次期租,跨太平洋返往航次期租和遠東(交船)至歐地航次期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