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布 電子面單一年節省12億
時間:2024-04-13
點擊:124次
3月27日,交通部科學研究院、菜鳥網絡與阿里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展報告》,使中國物流業第一次有了評價標尺。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智慧物流迅速發展,物流數據化快速推進,物流時效不斷提升。其中,電子面單每年節約紙張消耗費用約12億元。
物流數據化快速推進
報告強調,“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一切業務數據化實現物流信息的可跟蹤追溯,讓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透明;一切數據業務化是通過大數據產品開發,把大數據應用到具體業務的過程,通過大數據產品賦能物流各個環節,從而實現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境內物流詳情數據完備率指數為84.8,發展較為成熟。跨境物流詳情數據完備率指數僅為13.5,原因是跨境涉及多方協同合作,數據獲取難度較大。不過,全年分月度看,指標呈波浪形上升態勢,正在逐步改善。
物流數據化快速推進的典型是電子面單。2016年1月電子面單普及率數值為63,12月份增長至82,已達到相當高的普及程度。以菜鳥電子面單為例,去年在主要電商平臺滲透率接近80%,與2015年初相比,提升近1.6倍,體現平臺對智慧物流的引領提升。快遞企業使用后,中轉環節錯分率平均降低了40%,每年節約紙張消耗費用約12億元,提高了綠色環保水平。
物流服務時效不斷提升
報告顯示,智慧物流的應用已對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在物流時效上表現為物流提速明顯。以雙11為例,2016年比2015年履約率提升25%,比2013年,1億包裹簽收時間減少近3倍,從9天減少到3.5天。
根據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2016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時效指數同比減少了6%、10%和9%,近年來效率提升迅速,說明越是偏遠地區,時效改善越明顯。同時,中部成為時效提升最快的地區,較好的經濟發展形勢與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關鍵。
通過對全國各省市區的時效比較,長三角地區繼續保持領先,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位列全國前三。三地也是我國物流業務大省,合計占到全國總量的13%。這說明物流時效與物流業務量大小正相關,業務量越是飽滿,越有利于提升物流效率。時效排名第四至十名分別是安徽、廣東、湖北、福建、北京、河南和湖南,位于最后不及格區域的包括內蒙古、新疆和西藏。不過,盡管中部、西部地區的時效水平較東部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差距在不斷縮小。
《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展報告》也指出2016年指數全年均值為40.9,尚處于快速安裝階段。我國物流業信息化程度整體不高,全國7000萬家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之間缺乏信息互聯互通,“信息孤島”現象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