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港口的標準及定位
時間:2024-01-08
點擊:102次
海洋經濟是陸地經濟的延伸,海陸經濟在空間上相互銜接,在產業上相互滲透,二者相互依存,互動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現代港口,總體上已開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層次的第四代過渡。
第四代港口標準跟定位
評價標準改變 ———集裝箱運力成為重要標志
“集裝箱對于當前的經濟如同因特網對于當前的社會一樣重要。沒有人能夠忽略網絡的作用,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忽略集裝箱?!?月15日,香港理工大學劉建華、魏向東、葉子良三位教授,在唐海參加首屆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國際實踐與理論研討會時表示。實際上,關于港口的轉型與變化,上述理論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的共識之一。
早在1999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就最早提出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其處理的貨物主要是集裝箱,發展策略是港航聯盟與港際聯盟,生產特性是整合性物流,成敗關鍵是決策、管理、推廣、訓練等軟因素。
具有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的航道與碼頭設施,密集的全球性國際直達干線,內外便捷聯結全球的公共信息平臺,是第四代港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隨著運輸船舶的大型化,港口深水泊位和設備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排名前30位的集裝箱港口中,已有20個以上具有15米以上的深水泊位、10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碼頭、20萬噸級以上的干散貨碼頭以及30萬噸級以上的油碼頭,更大噸級的超大型深水碼頭已在建設和規劃中。
在這種情況下,具備條件的港口將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成為樞紐港或裝卸中心,而不具備條件的港口,只能起到支線港和喂給港的作用。
功能定位轉向 ———組織經貿活動的調度總站
經濟全球化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產銷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國際多式聯運與全球綜合物流服務的出現。
有關專家認為,傳統的港口活動只包括中轉與產品分配功能,但現在,隨著國際多式聯運與綜合物流服務的發展,現代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絡的節點,其功能也更加廣泛,正朝著全方位的增值服務方向發展,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與人才流匯聚的中心。
第四代港口以城市為主體,以自由貿易為依托,成為主動策劃、組織和參與國際經貿活動的前方調度總站、產業集聚基地和綜合服務平臺。
在地理布局上,港口正在向網絡化方向發展。以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的港口為主、以地區性樞紐港和支線港為輔的港口網絡,已經或正在形成。
美國洛杉磯和長灘的組合港,以及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馬爾摩的組合港,被看作不同地區港口的整合和聯營,而使港口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