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
時間:2024-01-08
點擊:148次
目錄 物流的概念 物流的起源及發展 國外物流發展史 物流的劃分 物流的實質及其作用
物流(現代物流英文:logistics,傳統物流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的概念 解釋一:
物流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關信息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所進行的計劃、實施和治理的全過程。
解釋二:
在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給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解釋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于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范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范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系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和“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物流的起源及發展 假如從物體的流動來理解,物流是一種古老又平常的現象。自從人類社會有了商品交換,就有了物流活動(如運輸、倉儲、裝卸搬運等)。而將物流作為一門科學,卻僅有幾十年的歷史。因此說物流是一門新學科。
物流作為一門科學的誕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少學者們經過長期的理論醞釀,逐漸熟悉到在生產活動中,過去被人們看成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的組成領域里,具體分析起來有一種活動是沒有直接參與實際生產制造過程的,而是與工藝有關但卻另有特性,那就是物流。生產活動假如進行專業的細分,又可分成兩個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生產工藝活動,一部分是物流活動。通過對物流這一概念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探索,我們可以熟悉到物流的發展歷程。
1、傳統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的概念是隨著交易對象和環境變化而發展的,因此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物流在英語中最初為physical distribution(傳統意義上的物流)。distribution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1921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書中提出物流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并提到物資經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會產生附加價值。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指的是銷售過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8年,英國猶尼里佛的利費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以及用戶的手中,這一舉動被一些物流學者譽為有關物流活動的早期文獻記載。
30年代初,在一部關于市場營銷的基礎教科書中,開始涉及物流運輸、物資儲存等業務的實物供給(physical supply)這一名詞,該書將市場營 銷定義為影響產品氖權轉移和產品的實物流通活動。這里,所說的所有權轉移是指商流;實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最早對物流進行了定義: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與從生產地到消費 地點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活動。
上述歷史被物流界較普遍地認為是物流的早期階段。
日本在1964年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這個述語以前,日本把與商品實體有關的各項業務,統稱為流通技術。1956年日本生產本部派出 流通技術專門考察團,由早稻田大學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國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術的內容,相當于美國叫做 physical distribution(實物分配)的內容,從此便把流通技術按照美國的簡稱,叫做p·d,p·d這個術語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1964年,日本池田內閣中五年計劃制定小組平原談到p·d·這一術語時說,比起來,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這個術語,簡稱為物流。
1981年,日本綜合研究所編著的《物流手冊》,對物流的表述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范疇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治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
我國開始使用物流一詞始于1979年(有人認為,孫中山主張貿暢其流,可以說是我國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國物資工作 者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回國后在考察報告中第一次引 用和使用物流這一述語。但當時有一段小的曲折,當時商業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問題,曾有人認為物流一詞來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為建立儲運中心。其實,儲存和運輸雖是物流的主體,但物流通 更廣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漢語,物流作為實物流通的簡稱, 提法既科學合理,又確切易懂。不久仍恢復稱為物流中心。1988年臺灣也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 1989年4月,第八屆國際物流會議在北京召開,物流一詞的使用日益普遍。
2、現代物流(logistic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軍火等進行的戰時供給中,首先采取了后勤治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名詞,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治理。從此,后勤逐漸形成了單獨的學科,并不斷發展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 后勤治理 (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治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業部門,被人稱之為商業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義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產品分配、運輸、購買與庫存控制、儲存、用戶服務等業務活動 ,其領域統括原材料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間,人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物流,是與商品銷售有關的物流活動,是流通過程中的商品實體運動。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
1986年,美國物流治理協會(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 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為c.l.m 即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physical distribution改為logistics,其理由是因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領域較狹窄,logistics的概念 則較寬廣、連貫、整體。改名后的美國物流協會(c.l.m)對logistics 所做的定義是:以適合于顧客的要求為目的,對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的相對效果′而進行計劃、執行、控制。
3、logistics與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區別
logistics與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圍,把物流活動擴大到生產領域。物流已不僅僅從產品出廠開始,而是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直到廢 舊物品回收等整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這是因為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包給其他專業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這些零部件進行組裝,而這些專業性制造商可能位 于世界上勞動力比較便宜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不但與流通系統維持密切的關系,同時與生產系統也產生了密切的關系。這樣,將物流、商流和生產三個方面邊結在一起,就能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來日、美的進口批發及連鎖零售業等,運用這種觀念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點是: ①其外延大于狹義的物流(即銷售物流),因為它把起點擴大到了生產領域; ②其外延小于廣義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為它不包括原材料物流; ③其外延與供給鏈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稱它為供給鏈物流。
logistics一詞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物流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體化發展。一個國家的市場開放與發展必將要求物流的開放與發展。隨著世界商品市場的形成,從各個市場到最終市場的物流日趨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使信息系統得以貫穿于不同的企業之間,使物流的功能發生了質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時也為物流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一體化意味著需求、配送和庫存治理的一體化。所有這些已成為國際物流業發展方向。
可以說,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傳統物流已向現代物流轉變。現代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運動,但不是物和流的簡單組合,而是經濟、政治、社會和實物運動的統一。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時間創造價值,彌補時間差創造價值,延長時間差創造價值。現代物流包括信息業、配送業、多式聯運業和商品交易業。現代物流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日本物流業每增長2.6%,會使國民經濟增長率1%。
物流目前比較流行的翻譯方法為:logistics
國外物流發展史國外物流發展史請參見:國外物流發展史
物流的劃分 目前在分類標準方面并沒有統一的看法,許多學者采取了如下對應劃分的方法:
(1)宏觀物流和微觀物流;
(2)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
(3)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
(4)一般物流及非凡物流。
宏觀物流 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從社會再生產總體角度熟悉和研究的物流活動。這種物流活動的參予者是構成社會總體的大產業、大集團,宏觀物流也就是研究社會再生產總體物流,研究產業或集團的物流活動和物流行為。
宏觀物流還可以從空間范疇來理解,在很大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宏觀性,
在很小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則往往帶有微觀性。
宏觀物流也指物流全體,從總體看物流而不是從物流的某一個構成環節來看物流。
因此,在我們常提出的物流活動中,下述若干物流應屬于宏觀物流,即:社會物流、國民經濟物流、國際物流。宏觀物流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綜觀性和全局性。宏觀物流主要研究內容是,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社會之關系在社會中之地位,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物流系統和國際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作等。
微觀物流 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屬于微觀物流。
在整個物流活動中,之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環節的具體物流活動也屬于微觀物流。
在一個小地域空間發生的具體的物流活動也屬于微觀物流。
針對某一種具體產品所進行的物流活動也是微觀物流。我們經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動皆屬于微觀物流,即:企業物流、生產物流、供給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廢棄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觀物流研究的特點是具體性和局部性。
由此可見,微觀物流是更貼近具體企業的物流,其研究領域十分廣闊。
社會物流 社會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物流。這種社會性很
強的物流往往是由專門的物流承擔人承擔的。社會物流的范疇是社會經濟的大領域。社會物流研究再生產過程中隨之發生的物流活動,研究國民經濟中物流活動,研究如何形成服務于社會、面向社會又在社會環境中運行的物流,研究社會中物流體系結構和運行,因此帶有綜觀和廣泛性。
企業物流 企業物流是指企業內部的物品實體流動。它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發展很快、規模很大的一個物流領域,國際物流是伴隨和
支撐國際間經濟交往、貿易活動和其它國際交流所發生的物流活動。由于近十幾年國際間貿易的急劇擴大,國際分工日益深化,東西方之間冷戰的結束,以及諸如歐洲等地一體化速度的加快,國際物流也成了現代物流研究的熱點問題。
區域物流 相對于國際物流而言,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物流,一個城市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的物流都處于同一法律、規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會因素影響,都處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裝備水平之中,因而,都有其獨特的特點,都有其區域的特點。研究各個國家的物流,找出其區別及差異所在,找出其連結點和共同因素,這是研究國際物流的重要基礎。物流有共性,但不同國家有其特性,例如日本的物流,海運是其非常突出的特點,日本國土狹小,覆蓋全國的配送系統也很有特點。美國物流中,大型汽車的作用非常突出,歐洲各國由于一體化進程,各國分工的特點也很突出等等。這種研究不但對熟悉各國的物流的特點會有所幫助,而且對促進互相學習、促進發展方面作用巨大。日本便是在研究美國物流基礎上,吸收、消化、發展起獨具特色的物流。
區域物流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城市物流,世界各國的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點,是社會分工,國際合作的加強,以致使一個城市及周邊地區,都逐漸形成小的經濟地域,這成了社會分工,國際分工的重要微觀基礎。城市經濟區域的發展有賴于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行。
城市物流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例如,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不但要直接規劃物流設施及物流項目,例如建公路、橋梁、建物流團地,建倉庫等,而且,需要以物流為約束條件,來規劃整個市區,如工廠、住宅、車站、機場等。物流已成了世界上各大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要研究的一項重點。
在城市形成之后,整個城市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人民活動等活動也是以物流為依托的,所以城市物流還要研究城市生產、生活所需物資的如何流入,如何以更有效形式供給給每個工廠,每個機關,每個學校和每個家庭,城市巨大的耗費所形成的廢物又如何組織物流等等。可以說城市物流內涵十分豐富,很有研究價值。
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動的共同點和一般性,物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全社會、各企業,因此,物流系統的建立,物流活動的開展必須有普遍的適用性。物流系統的基礎點也在于此,否則,物流活動便有很大的局限、很小的適應性,物流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作用便大大受限了。
一般物流研究的著眼點在于物流的一般規律,建立普遍適用的物流標準化系統,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研究物流與其他系統的結合、銜接,研究物流信息系統及治理體制等等。
非凡物流 專門范圍、專門領域、非凡行業,在遵循一般物流規律基礎上,帶有非凡制約因素、
非凡應用領域、非凡治理方式、非凡勞動對象、非凡機械裝備特點的物流,皆屬于非凡物流范圍。非凡物流活動的產生是社會分工深化、物流活動合理化和精細化的產物,在保持通用的、一般的物流活動前提下,能夠有特點并能形成規模,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的物流便會形成本身獨特的物流活動和物流方式。非凡物流的研究對推動現代物流的發展作用是巨大的。
非凡物流可進一步細分劃分如下:
按勞動對象的非凡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碳物流、腐蝕化學物品物流、危險品物流等;
按數量及形體不同有多品種、少批量、多批次產品暢流,超大、超長型物物流等;
按服務方式及服務水平不同有“門到門”的一貫物流、配送等;
按裝備及技術不同有集裝箱物流、托盤物流等;
對于非凡的領域有軍事物流、廢棄物物流等;
按組織方式有加工物流等。
物流的實質及其作用 現在,許多人都知道物流重要,應該重視物流。那么物流為什么重要,物流的實質是什么?物流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本講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物流是物質資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動,是從供給者到使用者的運輸、包裝、保管、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傳遞的過程,這就是說物流活動本身一般并不創造產品價值,只創造附加價值。這樣一講,物流是不是多余的了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為什么?因為任何產品都不可能生產出來,不經過搬運裝卸、包裝、運輸、保管就立即消費,充其量可以節省物流七大環節中的一個或兩個。所以說,既然物流是一個不可省略或者說不可跨越的過程,而且,隨著這個過程的發生,就會產生費用、時間、距離以及人力、資源、能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人們只有客觀地熟悉這些問題,正確地對待、科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才是惟一的正確態度和選擇。籠統地說,物流的實質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保值
物流有保值作用。也就是說,任何產品從生產出來到最終消費,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一段距離,在這段時間和距離過程中,都要經過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搬運等多環節、多次數的物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可能會淋雨受潮、水浸、生銹、破損、丟失等。物流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保證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移動過程中的質量和數量,起到產品的保值作用,即保護產品的存在價值,使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時使用價值不變。
二、節約
搞好物流,能夠節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能源,同時也能夠節約費用。比如,集裝箱化運輸,可以簡化商品包裝,節省大量包裝用紙和木材;實現機械化裝卸作業,倉庫保管自動化,能節省大量作業人員,大幅度降低人員開支。重視物流可節約費用的事例比比皆是。被稱為中國物流治理覺醒第一人的海爾企業集團,加強物流治理,建設起現代化的國際自動化物流中心,一年時間將庫存占壓資金和采購資金,從15億元降低到7億元,節省了8億元開支。
三、縮短距離
物流可以克服時間間隔、距離間隔和人的間隔,這自然也是物流的實質。現代化的物流在縮短距離方面的例證不勝枚舉。在北京可以買到世界各國的新鮮水果,全國各地的水果也常年不斷;郵政部門改善了物流,使信件大大縮短了時間距離,全國快遞兩天內就到美國聯邦快遞,能做到隔天送達亞洲15個城市;日本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到,上午10點前訂貨、當天送到。這種物流速度,把人們之間的地理距離和時間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隨著物流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國際運輸能力大大加強,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使人們逐漸感到這個地球變小了,各大洲的距離更近了。
城市里的居民不知不覺地享受到物流進步的成果。南方產的香蕉全國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買到;新疆的哈蜜瓜、寧夏的白蘭瓜、東北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不分季節地供給市場;中國的紡織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進入美國市場,除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原因外,則是國際運輸業發達,國際運費降低的緣故。
四、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服務水平
在新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同樣的經濟環境下,制造企業,比如家電生產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質量、功能、款式、售后服務的競爭上,可以講,像彩電、空調、冰箱等這類家電產品在工業科技如此進步的今天,質量、功能、款式及售后服務,目前各企業的水平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可比的地方往往是價格。近幾年全國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家電價格大戰,足以說明這一點。那么支撐降價的因素是什么?假如說為了占領市場份額,一次、兩次地虧本降價,待市場奪回來后再把這塊虧損補回來也未嘗不可。然而,假如降價虧本后仍不奏效又該如何呢?不言而喻,企業可能就會一敗涂地。在物資短缺年代,企業可以靠擴大產量、降低制造成本去攫取第一利潤。在物資豐富的年代,企業又可以通過擴大銷售攫取第二利潤。可是在新世紀和新經濟社會,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已基本到了一定極限,目前剩下的一未開墾的處女地就是物流。降價是近幾年家電行業企業之間主要的競爭手段,降價競爭的后盾是企業總成本的降低,即功能、質量、款式和售后服務以外的成本降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降低物流成本。
國外的制造企業很早就熟悉到了物流是企業競爭力的法寶,搞好物流可以實現零庫存、零距離和零流動資金占用,是提高為用戶服務,構筑企業供給鏈,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的21世紀,企業只有建立現代物流結構,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五、加快商品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在談這個問題時,我們用配送中心的例子來講最有說服力。可以說,配送中心的設立為連鎖商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利用計算機網絡,將超市、配送中心和供貨商、生產企業連接,能夠以配送中心為樞紐形成一個商業、物流業和生產企業的有效組合。有了計算機迅速及時的信息傳遞和分析,通過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業、及時配送,并將信息反饋給供貨商和生產企業,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網絡,為企業治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還能夠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價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六、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和公害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有人會問,環保與物流有什么關系?這里不妨介紹一下。
你走在馬路上,有時會看到馬路一層黃土,這是施工運土的卡車夜里從車上漏撒的,碰上拉水泥的卡車經過,你會更麻煩;馬路上堵車越來越厲害,你連騎自行車都通不過去,噪音和廢氣使你不敢張嘴呼吸;深夜的運貨大卡車不斷地轟鳴,疲憊的你翻來復去睡不著……所有這一切問題都與物流落后有關。卡車撒黃土是裝卸不當,車箱有縫;卡車水泥灰飛揚是水泥包裝苫蓋問題;馬路堵車屬流通設施建設不足。這些假如從物流的角度去考慮,都會迎刃而解。
比如,我們在城市外圍多設幾個物流中心、流通中心,大型貨車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就都不用進城了,只利用二噸小貨車配送,夜晚的噪音就會減輕;政府重視物流,大力建設城市道路、車站、碼頭,城市的交通阻塞狀況就會緩解,空氣質量自然也會改善。
七、創造社會效益和附加價值
實現裝卸搬運作業機械化、自動化,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也能解放生產力。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尊重,是創造社會效益。
比如,日本多年前開始的宅急便、宅配便,國內近年來開展的宅急送,都是為消費者服務的新行業,它們的出現使居民生活更舒適、更方便。當你去滑雪時,那些沉重的滑雪用具,不必你自己扛、自己搬、自己運,只要給宅急便打個電話就有人來取,人還沒到滑雪場,你的滑雪板等用具已經先到了。
再如,超市購物時,那里不單單是商品便宜、安全,環境好,而且為你提供手推車,你可以省很多力氣,輕松購物。手推車是搬運工具,這一個小小的服務,就能給消費者帶來諸多方便,這也是創造了社會效益。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能夠看到,物流創造社會效益。隨著物流的發展,城市居民生活環境,人民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尊嚴也會得到更多體現。關于物流創造附加值,主要表現在流通加工方面,比如,把鋼卷剪切成鋼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糧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頭,名煙、名酒、名著、名畫都會通過流通中的加工,使裝幀更加精美,從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欣賞性和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