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需求分析存在的問題
時間:2023-12-30
點擊:109次
1.中國物流市場處于初級階段
可以說,中國的物流市場已經啟動,但是還沒有被激活。中國年物流費用支出約為當年名義gdp的20%,即約2000多億美元。如果通過物流管理的科學化把物流費用降低到世界平均約12%的水平,則可以增加約800億美元的社會財富。在看好物流前景的同時,不能苛求新興的物流業一夜之間就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中國物流業存在著嚴重的重復建設和地方割據現象。這種現象表現在:企業盲目擴張自有物流經營范圍,從而使設備及人員利用極不充分,造成了巨大的資金閑置和浪費;第三方物流企業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缺乏全國范圍內的大型物資流通。同時,管理混亂、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也導致了中國物流產業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許多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極低,仍普遍采用電話、傳真等傳統設備開展業務,從而使企業反應遲緩、效率低下。少數一些物流企業雖然已經開始了信息化建設,但其使用的相當一部分國產物流管理軟件仍停留在“電算化”的層次,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不能實現集成和實時控制,無法從根本上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效率。即使在已經有40年物流發展史的發達國家,企業支付給3pl供應商的物流費用,也只占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的一小部分,如美國不到6%,歐洲僅占2.5%左右。所以,就中國物流市場發展的初期來看,有效需求不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物流外包積極性不高
如果需求方沒有認識到改進物流管理對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作用,或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意把企業的物流業務外包出去的話,就必然造成物流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3pl供應商失去市場存在的依據和持續發展的動力。一份對來華跨國企業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受訪企業物流業務都有外包,比例高達90%左右,只有不到10%的受訪企業物流業務沒有外包。而中國生產企業真正尋求第三方物流總代理的僅在10%左右。大部分企業仍自己出資出人搞倉儲、運輸等,不僅費力還把成本“攤”大了。既要管生產,又要忙運輸,導致不少企業在物流上花費的時間幾乎占整個生產過程的90%,物流費用約占商品價格的40%。這里不僅有企業對現代化物流缺少認識,束縛于傳統的“自營自銷”觀念,不了解現代化物流能夠帶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變企業經營的巨大效益,而且從現實的利益考慮,就是害怕“肥水外流”,擔心放棄自營多年,效率低下的供、銷系統,職工下落無著。不論是傳統的國有運輸、倉儲企業轉型而來的物流企業或是新型的民營物流企業,都在獨立奮戰,受到原來行業范圍或地區范圍的限制,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綜合經營。一方面,中國物流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中國與物流相關的總支出約19000億元,中國運輸和物流費用超過2000億元,并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8%);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場的規模還是有限的,大約400億元。由于地區和部門的分割以及眾多的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各自為營,搞“小而全”,市場被極度分散,還沒有形成社會化的物流大市場,也難以產生能夠提供綜合服務的、規模化經營的物流大集團。
3.物流企業服務不到位
生產企業不愿請人“跑腿”,主要在于“跑腿者”還比較“腿軟”。大部分物流企業服務功能少,只能承擔運輸、裝卸或倉儲,報關、存貨管理、分撥、分銷、包裝、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務則力不能及。提供單項服務的物流企業,對客戶的吸引力不大,因此中國許多生產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都在各自投資搞物流。而今,國外聯邦快遞、聯合包裹、敦豪等綜合型物流企業紛紛來華搶“飯碗”,更讓中國物流企業難以冒出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業,30%以上的客戶對第三方物流的服務不滿意。第三方物流商提供的物流服務85%是運輸、倉儲等基礎服務,而信息、加工處理和財務等增值性服務只占15%;而且由于區域性和經營范圍的限制以及經營手段不夠先進,儲運等方面的基礎服務效率也不高,利潤率低下。中國物流業不到位,根本原因在于物流管理、物流技術和物流人才這三駕馬車尚未配套。公路、鐵路、民航、港口都由各個部門管理,在組織方式、服務規范、技術及裝備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往往只能利用單一的運輸方式來開展物流服務。在地方“重重保護”下,跨地域運輸的貨車在回途中放空的現象十分普遍,加上層層關卡使要求連貫的物流系統也無法“并網”。即便是物流技術中最常用的托盤,國外因標準相等、數量眾多可像貨幣一樣交換,而中國因標準各異只能在交貨后把托盤卸下運回,僅這一工序就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專業人才的缺少,也是阻礙中國物流發展的“絆腳石”。物流人才已成為各大城市緊缺人才,特別是掌握專業知識的綜合型管理人才已經有價無市.